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若干问题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14:04:58  浏览:980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若干问题的规定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若干问题的规定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84年8月27日黑龙江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正确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使我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工作有所遵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条款,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地方性法规,是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在本省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的主要形式,是条例、规定、实施细则等。
第三条 地方性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律的组成部门,具有普遍约束力,颁发生效后,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
第四条 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如果抵触,即丧失其效力。
第五条 涉及全省各方面工作的重大的、长远的、基本的问题,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1、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尚无规定,我省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的;
2、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已有原则规定,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需要加以具体化的;
3、审判、检察工作需要做出重要规定的;
4、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为应由自己制定的。
第六条 哈尔滨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拟订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制定后,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七条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需报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方能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八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1、提出议案或建议;
2、拟定草案;
3、对草案进行讨论、修改;
4、对草案进行表决;
5、正式颁布。
第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民代表(有三人以上附议)可以提出制定、修改或废止地方性法规的议案。
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制定、修改或废止地方性法规的议案,应交付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然后由大会主席团决定提请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讨论。
第十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各社会团体、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都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修改或废止地方性法规的建议。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提出的一年或数年的起草地方性法规的计划,应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审定。
第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可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自行组织有关人员拟订,也可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拟订。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受委托拟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分别由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判委员会、检察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先由省人大常委会有关的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审查后,正式提出审查报告,同草案一起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定,提请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
第十三条 拟订地方性法规草案,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使其合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适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并且要结构严谨,含义清楚,条文精炼,文字准确。
第十四条 在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时,拟订单位应同时提出关于该草案的书面说明,并列出与该草案有关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条款。对于省内现行的、与该草案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措施、指示、命令等文件,也应详细列出并给予说明。
第十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时,应当请拟订草案的单位和有关部门的人员列席。拟订草案单位的人员对人民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负责给予说明。
第十六条 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管机构要根据人民代表和常务委员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并向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提出修改报告。
第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定地方性法规,须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并同时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刊和黑龙江日报上正式公布。
第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颁布后,非经修改或废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中止其执行。
地方性法规的修改或废除,由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它的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条 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补充的,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规定;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1984年8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调整《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的公告

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调整《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的公告

1996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通知:为进一步规范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管理,现决定对《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见附件)自1996年8月15日起执行。1994年11月25日海关总署修订《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附件:

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996年8月15日修订)
------------------------------------------------------------------------------
|第一类物品 |第二类物品 |第三类物品 |
|------------------------------|----------------|------------------------|
|衣料、衣着、鞋、帽、工 |烟草制品 |价值人民币1,000元以|
|艺美术品和价值人民币 |酒精饮料 |上,5,000元以下(含|
|1,000元以下(含1,000| |5,000元)的生活用品|
|元)的其他生活用品 | | |
------------------------------------------------------------------------------
注:
1.本表所称进境物品价值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为准,出境物品价值以国内法定商业发票所列价格为准;
2.准许各类旅客携运本表所列物品进出境的具体征、免税限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另行规定;
3.本表第一、二类列名物品不再按值归类。除另有规定者外,超出本表所列最高限值的物品不视为旅客行李物品。


  产品缺陷是产品责任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各国立法上和实践中对“缺陷”一词的定义和解释,直接关系到权利要求能否实现,同时也是实现责任控制、防止过度归责的一道主要闸门。因此,产品的缺陷及其认定标准便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 、产品缺陷的定义

  在美国,1965年的《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402A条把缺陷定义为:“对使用者或消费者或其财产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在日本,《制造物责任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缺陷,是指考虑该制造物的特性、其通常遇见的使用形态、其制造业等交付该制造物时其他与该制造物有关的事项,该制造物欠缺通常应有的安全性。”我国《产品责任法》第46条对缺陷这样定义:“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身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二、我国对产品缺陷法律界定的缺陷

  我国有关产品缺陷界定的法律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法律体系。首先,《民法通则》从基本法的角度对产品缺陷作了界定,该法第 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此条规定将产品缺陷界定为质量不合格有欠妥当,已遭国内众多学者诟病。其次,《产品质量法》作为我国规定产品责任的一部最全面的法律,其对产品缺陷的界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该法第 46条对产品缺陷作了如上界定:本法称的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可以说该条文在我国作为产品缺陷界定的一条重要的法律规范,已实行了十余年,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此外,一些部委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也对产品缺陷有所界定。如 2004年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该规定第五条第二款便对汽车缺陷做出了如下界定:本规定所称的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不合理危险,或者不符合有关汽车产品安全的国家标准的情形。这些规范往往成为认定产品缺陷的参照,是对《产品质量法》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我国《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缺陷认定存在两个标准,即: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的一般标准和是否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标准的安全标准。但关于“不合理危险”的内涵以及具体认定,目前我国法律未明确,实践中也缺少具体可行的标准。安全标准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弊端。同时,《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了判断某一产品是否构成缺陷时,当该产品有安全标准时优先适用该标准,没有该标准时才适用“不合理危险”的一般标准,即在司法适用中,安全标准优先于“不合理危险”标准,这一优先适用规则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我国产品缺陷法律界定的完善

  1、合理界定“产品缺陷”及其认定标准

  对“产品缺陷”国际上存在着两种界定方法,美国采用“不合理的危险”,欧洲国家大多采“有权期待的安全”。无论哪一种,其出发点都是以一个理智人的合理预期为基础,以产品的安全性为考量。若产品所存在的潜在危险超出了合理预期,则该产品存在缺陷,这是确定产品缺陷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我国的产品缺陷仍可采用“不合理的危险”的内涵界定。首先,我国自1993年实施《产品质量法》至今,不合理危险的界定方法己为司法界和学界所知悉和了解,不宜更换。其次,日、韩等国对于缺陷概念的界定也非采取单独的可期待安全标准,而是二者的结合,以便更适于其本国国清。第三,“不合理的危险”这一界定并非僵化的标准,实有很大的适用和执行空间。综上,我国产品缺陷应界定为“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在制定《产品责任法》时应彻底摈弃“国家、行业标准”的安全标准,对与《产品质量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品缺陷的法律界定法》相冲突之处可依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适用规则解决。

  2、明确“不合理危险”的涵义

  对于“不合理的危险”的含义,梁慧星教授采纳了美国《侵权法重述二》的内涵,其认为,对该界定的具体认定,应采取比较法解释方法,参照美国判例和学说,在具体案件中予以确立。①石慧荣先生认为,“对于不合理危险的认定,应考虑顾客的需要,经营者对危险是否能够认识以及消除危险的技术可行性和成本等诸多因素。”②台湾学者刘文琦先生认为,“产品是否具有‘不合理的危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生产者制造产品的合理用途;②一个具有社会一般认识的普通消费者,对其购买使用产品安全性的合理期望;③如果由于认识和技术水平所限,不能在产品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将其制作的更安全的或有其他之代替品,应该认为这些产品不具有不合理的危险性;④若产品的各项标准都符合安全标准时,不能就此认定不具有不合理之危险。”③经过分析,本文认为,上述学者对“不合理危险”的界定并不冲突。对于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该危险是否“合理”,若合理则该产品不存在缺陷,反之,则存在缺陷。我国《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缺陷的一般标准参考了美国的“不合理危险”内涵。对于“不合理危险”这个模糊性概念的判断,需要个案具体分析和大量案件积累总结,而美国不断发展、完善并至臻成熟的产品缺陷司铸经验和相关理论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借鉴。

  3、不合理危险标准与强制标准的协调

  产品生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根据现有科技发展状况、产品设计加工水平等多种因素制订的,而不是以产品无危险性或具安全性为惟一标准。在实践中,可能出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却具有不合理危险的情况。因此,认定产品不合理危险的标准与生产标准存在着冲突。关于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仍因不合理之危险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时,生产者或销售者应否负担损害赔偿责任?有学者认为,当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仍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不宜承担责任。理由为,标准既然由国家制订,国家对危险性之认识优于企业,因为标准认定不善造成消费者损害时,不应由企业承担,消费者应通过产品责任以外之途径救济之。亦有学者采不同看法,,认为如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仍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不由企业承担责任,不利于消费者利益,与产品责任制度宗旨相违背,鉴于此,应当对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要求同时适用不合理危险的标准,违反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认定具有缺陷。即如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仍因不合理危险造成消费损害时,生产者仍应承担产品责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更符合产品责任之立法意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清河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