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发布《进口废PET饮料瓶砖环境保护控制要求(试行)》的公告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3 10:40:24  浏览:85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发布《进口废PET饮料瓶砖环境保护控制要求(试行)》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发布《进口废PET饮料瓶砖环境保护控制要求(试行)》的公告

公告 2011年 第11号


  为规范废PET饮料瓶砖进口管理工作,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现发布《进口废PET饮料瓶砖环境保护控制要求(试行)》,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进口废PET饮料瓶砖环境保护控制要求(试行)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环保 污防 PET饮料瓶砖 环境保护 公告

附件:

进口废PET饮料瓶砖环境保护控制要求(试行)

  一、适用范围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控制由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PET饮料瓶砖造成的环境污染,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废PET饮料瓶砖的进口管理。

  本要求试行期间,“四、环境风险要求”为非强制实施,但各施检机构应对相关指标做出检验结论。

  二、定义

  (一)“废PET饮料瓶”,是指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瓶过程中产生的未经使用的残次品;盛装过矿泉水、纯净水、汽水、果汁、果奶、啤酒等饮料,经过加工处理干净的PET空瓶体(含经过初步剪切或者切割等加工,但未彻底破碎的破损、破裂、割裂瓶体及瓶片);包括联结瓶身的瓶盖和标签;不包括经过彻底破碎处理并加工清洗干净的单层PET饮料瓶碎片(属于目录中的“PET的废碎料及下脚料,不包括废PET饮料瓶砖”)。

  (二)“废PET饮料瓶砖”,是指前款所述“废PET饮料瓶”经过挤压打捆后形成的瓶砖。

  三、环境保护控制要求

  进口废PET饮料瓶砖应当符合《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塑料》(GB 16487.12-2005),其中第4.4条、第4.5条和第4.6条按照以下要求强制执行:

  (一)进口废PET饮料瓶砖中应严格限制下列夹杂物的混入,总重量不应超过进口废PET饮料瓶砖重量的0.01%:

  1.石棉废物或含石棉的废物;

  2.被焚烧或部分焚烧的废塑料,被灭火剂污染的废塑料;

  3.含有感光物质的胶片;

  4.除废PET饮料瓶之外的其他密闭容器;

  5.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电池。

  (二)已使用过的废PET饮料瓶应当无液体流出,加工处理(如切割、划割、碾压或者挤压等)至不可恢复原有使用功能、无明显异味和污渍。

  (三)禁止夹带盛装过非饮料(如食用油、调味品、农药、化学品、药品、其他有毒物质等)的PET瓶。

  (四)除上述各条所列废物外,进口废PET饮料瓶砖中应限制其他夹杂物(包括废纸、废木片、废金属、废玻璃、废橡胶、除瓶盖和标签外的非PET塑料、非PET材质的塑料瓶、涂有金属层的塑料薄膜或塑料制品等废物)的混入,总重量不应超过进口废PET饮料瓶砖重量的0.5%。

  四、环境风险控制要求

  对任意一捆进口废PET饮料瓶砖抽取代表性样品,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HJ 557-2010)破碎后进行浸出实验,浸出液的指标应符合表1的限值要求。

表1 进口废PET饮料瓶砖浸出液的指标限值

指标
pH值
BOD5
COD
悬浮物(SS)

限值
6-9
≤30mg/l
≤100mg/l
≤30mg/l


  五、检验

  本要求有关检验条款涉及的检验方法由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制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144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已经2013年7月17日省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陈敏尔

  2013年7月28日



  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和《省人民政府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黔府发〔2013〕6号)的有关要求,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省直机关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经审核,省人民政府决定取消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实施机关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依法监管上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管理真空。

  附件:省人民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8项)

  省人民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8项)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机关
设定依据
备 注

1
省级人才交流会审批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贵州省人才市场条例》

转变管理方式,通过备案实施管理

2
水文资料使用审批
省水利厅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国务院令第496号)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
权限内水利工程开工审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4
印制有本单位名称的发票审批
省地税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5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5号)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5
设立省内出版物连锁经营企业审批
省新闻出版局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4号修改)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6
安全培训机构(二、三、四级)资格认可
省安全监管局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20号)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7
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初审或审批
省物价局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3号)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8
从事船员服务业务的机构许可
省地方海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国务院令第494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取消下放管理层级转变管理方式合并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省政府令第129号)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吉林省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和补助办法(试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财政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制定的《吉林省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和补助办法(试行)》的通知

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制定的《吉林省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和补助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吉林省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和补助办法(试行)

省劳动保障厅 省财政厅
(二○○一年九月八日)

  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解决省直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患大病时的医疗费用支付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省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吉林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吉政办发〔2001〕53号),结合省直医疗保险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所有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

  第三条 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是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医疗费支出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公务员医疗补助限额之和以上1元至6万元的大、重、特病医疗补助。

  第四条 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保险费原则上由个人缴纳,个人缴纳有困难的可由单位帮助解决。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由单位在每年一月份代收代缴。

  第五条 省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职工,必须参加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

  第六条 省直单位职工因患大病发生的医疗费在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公务员医疗补助限额之和以上1元至3万元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费用由省直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资金补助75%,个人负担25%;在30001元至6万元的,由省直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资金补助85%,个人负担15%。

  第七条 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补充保险费用结算年度与省直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年度相同。   第八条 省直单位职工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结算,按照省直单位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支付范围按省直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资金纳入省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省直单位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资金由省医疗保险经办中心负责筹集、管理和使用,以收定支,自求平衡,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1年10月10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