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23:13:29  浏览:92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巴府办发[2007]5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工业园管委会:

《巴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八月五日



巴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1.4工作原则

1.5适用范围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2.2日常管理机构

2.3专家委员会

2.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

2.5应急联动机制

2.6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3.监测和预警

3.1监测

3.2预警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通报

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与信息发布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结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原则

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结

5.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期评估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保障

6.1技术保障

6.2物资经费保障

6.3通讯与交通保障

6.4法律保障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7.各类具体工作预案的制订

8.附则

8.1名词术语

8.2解释部门

8.3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巴中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巴中实际制订本预案。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

1.3.1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其他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其他省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与我省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全省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3.2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区)。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市(州)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州)。

(4)霍乱在1个市(州)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州),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区),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区)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全省行政区域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3.3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区)。

(3)霍乱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lO一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区)或市级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1周内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9)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3.4一般(IV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IV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腺鼠疫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1个县(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工作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责任;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法处置,科学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原则。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市卫生局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市人民政府提出成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2.1.1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与职责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长,市卫生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指挥部成员由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担任,指挥部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市人民政府或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启动部门应急措施,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处理工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交办的任务。

(1)指挥部成员的组成:

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政府救灾办、市司法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畜牧食品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巴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爱卫会、市民政局、市气象局、巴中质监局、市安监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外事办、市红十字会、巴中军分区、武警巴中市支队等。

(2)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根据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区;及时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负责组织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市经委负责组织应急疫苗、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卫生防护用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应急供应,维护市场秩序。

市物价局负责保持突发公共卫生物资物价稳定。

市商务局负责组织应急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做好参加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卫生防病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外经贸活动期间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市财政局要建立公共卫生财政体系,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捐赠资金监督管理工作。

市教育局在专业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组织实施学校和托幼机构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内发生和发展,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市公安局要密切注视疫情动态和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强制隔离措施。

市政府救灾办负责处理抗灾、救灾事宜,指导全市抗灾救灾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灾后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市司法局做好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法制宣传,督促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协调、解决卫生应急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市交通局协助卫生部门对乘坐公路、水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确保应急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应急物资的运送,做好疫区的交通管理工作。

市畜牧食品局负责组织动物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加强对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相关信息。

市林业局组织开展野生动物间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调查处理工作,及时提出相关预警信息,通报卫生等相关部门。

市工商局负责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动物和动物产品以及其他危害或可能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产品交易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对流通领域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污染食品进行调查处理。

巴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重大事故的查处,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配合;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药械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市旅游局组织做好旅游团的卫生防病管理;对旅行社、导游和旅游人员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及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海内外旅游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市环保局负责组织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维护环境安全;负责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件。

市爱卫会负责组织全社会除“四害”等爱国卫生活动,开展全民卫生教育和宣传。

市民政局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国内外企业、个人以及外国政府、境外组织捐助的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处理和其他善后工作。

市气象局及时提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有关的气象资料和信息,做好有关气象预测和报告。必要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进行临时可移动气象监测,提供实时预测预报信息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需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巴中质监局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应急物资的质量监督,查处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负责生产领域食品质量监管,对生产领域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污染食品进行调查处理。

市安监局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负责职业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应及时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需进行卫生防疫处理的场所通报卫生部门。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发生工伤后有关待遇政策落实工作。

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积极主动地正确引导舆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危机心理干预和防病知识普及。

市监察局负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实施监察,对调查处理工作进行监督,对谎报、瞒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要情况和其他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有关部门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规、规章并检查执行情况。

市政府外事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涉外事务、对外新闻发布、向相关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通报情况、接待国际组织考查、争取国际援助等方面工作。

市红十字会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向社会发出呼吁,依法接受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巴中军分区应地方商请调集军队卫生资源支援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武警巴中市支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和本部门职责组织好科研攻关、紧急物资的进口、市场监督管理、污染扩散的控制、相关法规的制定以及市人民政府或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任务等。

2.1.2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与职责

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县(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2.2日常管理机构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卫生局应急办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依法组织协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制定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对策措施;建立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护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帮助和指导各地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伤病救治工作;承办救灾、反恐、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突发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组织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参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指定科(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工作,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3专家委员会

市卫生局组建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制订、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类别设立专家组,按照职责分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

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委员会。

2.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4.1医疗机构

主要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检测样本采集、尸体解剖,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2.4.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和实验室检测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任务,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2.4.3卫生执法监督机构

主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市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协助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全市性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地方的卫生监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监督工作。

2.5应急联动机制

2.5.1调查处理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按照部门职责由主管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职责分工为:

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以及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卫生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

对疑似投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公安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

对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

对怀疑为因药械质量引起的群体性反应事件的调查处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

对怀疑为水、空气等环境受到化学性、生物性污染事件以及辐射事故的调查处理,由环境保护部门承办,相关部门协办。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按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和机构承办,相关部门协办。

2.5.2应急联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处理的需要,事发地中央、省所驻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要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或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承担相关的应急处理工作任务。

2.6应急组织体系框架(见附件1)

3.监测和预警

3.1监测

按国家、省的要求,全市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其他部门和机构收集的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信息应及时向上述机构通报。

各县(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区域内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同时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预警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提供的监测信息和预测报告以及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及毗邻省(市)有关部门的预警通报,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向有关部门或社会公众发布响应级别的预警。

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I级)4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事件的性质、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波及的范围、提醒事项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通报

4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4.1.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

县级以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和教育机构等。

(2)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

4.1.2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和紧急处置,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省卫生厅报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尽快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报告应逐级上报。但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信息后,应逐级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规定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示意图(见附件2)。

4.1.3报告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已采取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卫生部、省卫生厅规定的其他内容。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与信息发布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市卫生局及时向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同时及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突发事件的情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应当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及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市(州)、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

接到通报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视情况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部门作好应急处理准备,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并服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由省卫生厅负责向社会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市、县(区)不得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结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原则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事件的级别、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同时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反应级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上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下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自然启动;各有关部门、机构应急预案自然启动。

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即刻成立。下级人民政府在上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5.2.1一般(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1)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应急反应:

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交通、通讯工具和医疗器械、防护设备及药品等物资供应;检查督导有关部门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督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应急要求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防止事件扩大和蔓延;决定启动县(区)应急预案。

(2)事发地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立即组织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致残人员医疗救治、传染病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隔离和医学观察、环境生物样品采集检验和消毒、杀虫、灭鼠等紧急处理措施;及时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判定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等级;同时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县(区)应急预案的建议。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快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检查督导本行政区域内其他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准备工作。

5.2.2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1)市人民政府应急反应:

组织协调指挥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决定本行政区域内要采取的紧急应急措施。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医疗救治、人员隔离与疏散安置工作,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做好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经费和交通、通讯工具和医疗救治、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检查督导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和蔓延;决定启动市级应急预案。

(2)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致残人员救治、传染病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隔离和医学观察、环境生物样品采集检验和消毒、杀虫、灭鼠等紧急处理措施;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省卫生厅报告调查处理情况。必要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市级应急预案的建议。

县(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启动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5.2.3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事发地在我市,或可能涉及我市,市、县(区)人民政府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启动市、县(区)应急预案,成立市、县(区)应急指挥部,组织本行政区域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5.2.4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1)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应急反应:

市、县(区)人民政府按照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即组织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启动市、县(区)应急预案,成立市、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组织领导、协调指挥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检查督导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承担规定的应急任务、落实有关预防控制措施;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应急处理专业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处理、采样等工作。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迅速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开展应急处理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和蔓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2)非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应急反应:

按照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应急处理准备;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主动开展监测并落实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传染病传入或者事件在本地发生;加强信息收集和报告工作,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服从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调度,对事发地进行人员、技术、物资、装备等支持。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结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一般(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结建议,报县级人民政府或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结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结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结,按照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实施。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征用土地青苗、附着物补偿规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征用土地青苗、附着物补偿规定

(重府发〔1995〕171号 一九九五年九月六日)



第一条 为做好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附着物的补偿工作,根据《重庆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征用本市渝中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集体土地的青苗、附着物补偿适用本规定。
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市县,可参照本规定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补偿标准,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条 下列情况不予补偿:
(一)不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和其他合法权证的房屋;
(二)《建设用地预办通知书》下达后抢栽、抢插的花草、林木、青苗和抢建的建(构)筑物等;
(三)租用集体土地和违法占地修建的建(构)筑物;
(四)超过批准使用期限或虽无规定使用期限但已使用两年以上的临时用地上的建(构)筑物等;
(五)天然野生的灌木杂丛。
第四条 青苗补偿按实际种植面积计算,建筑物(房屋)补偿以实测包墙闭合面积为准计算,构筑物按实计算。
第五条 青苗、附着物补偿标准
一、青轩补偿标准(见附表一);
二、附着物补偿标准:
(一)建筑物(房屋)补偿标准(见附表二);
(二)构筑物补偿标准(见附表三);
(三)林木补偿标准(见附表四)。
第六条 零星征用集体土地,每亩按该地区粮食作物补偿标准的1至2倍给予补助,用于被征地单位调整承包地和发展集体经济。
第七条 征(占)用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和经政府认定的林地,按本市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第八条 征地范围内不属住房安置对象的农业人员的房屋拆适可按本规定标准上浮40%予以补偿,确需异地建房的,由所在经济合作社按有关规定划给宅基地,由被拆适人员自建住房。
农转非人员的住房在征地范围以外的,不拆适、不补偿、不安置。但应根据该住房占用的宅基地面积(以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确定的面积为准),每亩按该地区粮食作物补偿标准的3至5倍向被占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支付农转非人员占用宅基地综合补偿费。补偿后,农转非人员
在公共设施使用、公益事业等方面与所在地的农业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因国家建设需征用该宅基地时,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按征用时的房屋拆适规定办理。
第九条 在规定时间内搬迁的拆迁户,搬家补助费按户一次性计发,3人及3人以下户每户300元,3人以上户每户400元。
临时过渡户按两次计发。
第十条 因建设需要,被拆迁户须提前搬迁过渡的,从过渡之日起以批准征地时的在籍户口为准,发给搬迁过渡费。属统一安置的,按实际过渡时间计算,每人每月50至80元;属自建住房的,每人一次性发给300至500元。
第十一条 被征地单位(不含被征地的社员住户)的水、电设施按实际安装费用适当补偿。
第十二条 闭路电视线路、天燃气安装按实际安装费用补偿。电话移装按电信部门规定的移机费补偿。房屋装饰物不予补偿。
第十三条 征地范围内,经确定需要搬迁的企业,按搬迁还建办理,其房屋按重置成本计算补偿费,构筑物和林木按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标准进行补偿。
房屋按重置成本补偿后,原房屋归国家所有,由征地管理部门负责处置。
企业搬迁还建的土地以原企业实际占地面积为准,按当时当地平均征地成本计算还建土地费。
被搬迁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动产设备耗迁费合并为搬迁损失费,搬迁损失费按正常使用的动产设备折旧后净值的5%至10%计算。在协议搬迁期间,因搬迁造成停工损失的,可参照被搬迁企业实际停产期间在册职工的日标准工资金额,由被搬迁企业与土地管理部门商定补偿。
第十四条 征地范围内经补偿后的建筑物(房屋)、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处置按《重庆市征地拆迁安置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征地工作中,受贿、索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敲诈勒索的,按《重庆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第六章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青苗附着物补偿标准划分为三类,其中,市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内适用一类标准;市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外的经济比较发达的镇(街道)适用二类标准;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适用三类标准。
各类标准的具体适用区域,由各区人民政府根据辖区经济差异,以镇、街道、乡为单位,明确适用范围和额度,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重庆市国土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起施行。
附表一:
青苗补偿标准
单位:元/亩
┏━━━━━━━━┳━━━━━━━━━━━━━━━━━━━┓
┃ ┃ 标 准 ┃
┃ 作物类别 ┠─────┬──────┬──────┨
┃ ┃ 一类标准 │ 二类标准 │ 三类标准 ┃
┃ 蔬菜类 ┠─────┼──────┼──────┨
┃ ┃1300-1600 │ 1200-1500 │ 1100-1400 ┃
┠───┰────╂─────┼──────┼──────┨
┃ ┃主粮 ┃1000-1300 │ 900-1200 │ 800-1100 ┃
┃粮食类┃ ┠─────┼──────┼──────┨
┃ ┃其他杂粮┃ 600-800 │ 500-700 │ 400-600 ┃
┗━━━┻━━━━┻━━━━━┷━━━━━━┷━━━━━━┛
说明:1.经政府划定的粮食制种地上的作物可按粮食类补偿标准上浮30%计算补偿费;;
2.蔬菜类包括多经作物。
3。专用鱼池按水面积补偿(含鱼苗损失),其补偿标准与蔬菜类一致。
附表二:
房屋补偿标准
单位:元/平方米
┌────┬────────────┰──────────────┐
│ │ ┃ 补 偿 单 价 │
│结构类别│ 房屋结构 ┠────┬────┬────┤
│ │ ┃一类标准│二类标准│三类标准│
├────┼────────────╂────┼────┼────┤
│ │砖墙(条石)预制盖 ┃140-160 │130-150 │120-140 │
│砖混结构├────────────╂────┼────┼────┤
│ │砖墙(条石)瓦盖 ┃130-150 │120-140 │110-130 │
├────┼────────────╂────┼────┼────┤
│ │砖墙(木板)穿逗瓦盖 ┃100-120 │ 90-110 │ 80-100 │
│ ├────────────╂────┼────┼────┤
│砖木结构│砖墙(片石)瓦盖 ┃ 80-100 │ 70-90 │ 60-80 │
│ ├────────────╂────┼────┼────┤
│ │砖墙瓦盖(含油毡、波纤)┃ 70-90 │ 60-80 │ 50-70 │
├────┼────────────╂────┼────┼────┤
│ │穿逗、土墙瓦盖 ┃ 80-100 │ 70-90 │ 60-80 │
│土墙结构├────────────╂────┼────┼────┤
│ │土墙瓦盖(石棉、波纤) ┃ 50-70 │ 40-60 │ 30-50 │
├────┼────────────╂────┼────┼────┤
│ │土墙毡盖(含棚盖) ┃ 30-50 │ 20-40 │ 10-30 │
│简 易├────────────╂────┼────┼────┤
│ │简易棚房 ┃ 30-40 │ 20-30 │ 10-20 │
└────┴────────────┸────┴────┴────┘

说明:1.房屋层高在2.4米)以下,1.5米(含1.5米)以上的,按同类标准的70%计算补偿;
2.房屋层高在1.5米以下的,按同类标准的50%计算补偿;
3.预制板作楼板的多层瓦盖房屋,使用瓦盖一层的,按瓦盖房屋补偿,其余楼层按预制盖房屋补偿;
4.外阳台按同类房屋的50%计算;
5.经补偿后的村社集体、个人房屋由被拆迁人自行处置。
附表三:
构 筑 物 补 偿 标 准

单位:平方米
┏━━━┯━━━━┯━━━┯━━━━━━━━━━━━━━━━━┯━━━━━━━━━┓
┃ │ │ │ 单 价 │ ┃
┃名 称│ 结 构 │ 单位 ├─────┬─────┬─────┤ ┃
┃ │ │ │ 一类标准│ 二类标准│ 三类标准│ 备 注 ┃
┠───┼────┼───┼─────┼─────┼─────┼─────────┨
┃堡 坎│ 条 石 │平方米│ 35-50 │ 30-45 │ 25-40 │集体改田土堡坎, ┃
┃围 墙│ 片 石 │平方米│ 25-40 │ 20-35 │ 15-30 │房屋基础堡坎不予 ┃
┃(含 鱼│ 砖 │平方米│ 30-45 │ 25-40 │ 20-35 │补偿 ┃
┃塘坎) │ 土围墙 │平方米│ 4-6 │ 3-5 │ 2-4 │ ┃
┠───┼────┼───┼─────┼─────┼─────┼─────────┨
┃ │水泥路面│ │ │ │ │人行道路一律 ┃
┃ │碎石(含条 │ │ │ │不予补偿, 水 ┃
┃ │石)泥结 │平方米│ 50-60 │ 40-55 │ 35- 50 │泥路面厚度10 ┃
┃道 路│ 路 面 │平方米│ 30-40 │ 24-35 │ 20-30 │cm按碎石泥结 ┃
┃ │简易路面│平方米│ 12-14 │ 11-13 │ 10-12 │路面标准补偿 ┃
┃ │(机耕道)│ │ │ │ │ ┃
┠───┼────┼───┼─────┼─────┼─────┼─────────┨
┃砖 瓦│ │ 座 │4000-5000 │ 3500-4500│ 3000-4000│废弃砖瓦,石灰窑 ┃
┃石灰窑│ │ │ │ │ │ 一律不予补偿 ┃
┠───┼────┼───┼─────┼─────┼─────┼─────────┨
┃ │ 条 石 │平方米│ 40-50 │ 30-40 │ 25-35 │水井:按容积计算 ┃
┃水 井│ 水 泥 │平方米│ 20-30 │ 15-25 │ 10-20 │补偿后,一律不再 ┃
┃ │ 简 易 │平方米│ 8-10 │ 7-9 │ 6-8 │计算材料补偿 ┃
┠───┼────┼───┼─────┼─────┼─────┼─────────┨
┃坟 墓│ 单 人 │ 座 │ 180-200 │ 170-190 │ 160-180 │由征地单位公告坟 ┃
┃ │ │ │ │ │ │主,按期迁葬,逾期 ┃
┃ │ │ │ │ │ │不迁葬, 按无坟主 ┃
┃ │ 双 人 │ 座 │ 280-300 │ 270-290 │ 260-280 │处理 ┃

┠───┼────┼───┼─────┼─────┼─────┼─────────┨
┃ │ 石 板 │平方米│ 5-5 │ 4-5 │ 3-4 │地坝:指正规形成的 ┃
┃地 坝│ 水 泥 │平方米│ 8-10 │ 7-9 │ 6-8 │晒坝或院坝,非正规 ┃
┃ │ 三合土 │平方米│ 4-5 │ 3-4 │ 2-3 │不成形的零 星小块 ┃
┃ │ 土 │平方米│ 2 │ 2 │ 2 │弃平地,不论是三合 ┃
┃ │ │ │ │ │ │土面或土质地面等 ┃
┃ │ │ │ │ │ │一律不计算补偿 ┃
┠───┼────┼───┼─────┼─────┼─────┼─────────┨
┃ │ │ │ │ │ │农民自建室内粪坑 ┃
┃粪 池│条石,坚石 平方米│ 25-35 │ 20-30 │ 15-25 │和燕窝形粪坑,一律 ┃
┃ │ 硬打 │平方米│ 8-10 │ 7-9 │ 6-8 │不予补偿。已按标准┃
┃贮水池│三合土 │平方米│ 3-5 │ 2-4 │ 1-3 │补偿的粪池、贮水池┃
┃ │ 水泥土 │ │ │ │ │,其材料不再补偿。┃
┠───┼────┼───┼─────┼─────┼─────┼─────────┨
┃ │条石砖彻│ │ │ │ │指村社人工砌筑 ┃
┃水 渠│片石(砖,│平方米│ 40-50 │ 30-40 │ 25-35 │的专用水渠 ┃
┃ │三合土) │平方米│ 20-25 │ 15-20 │ 10-15 │ ┃
┠───┼────┼───┼─────┼─────┼─────┼─────────┨
┃ │9m以上圆│ │ │ │ │ ┃
┃电 杆│电杆水泥│ 根 │ 80-90 │ 75-85 │ 70-80 │ ┃
┃ │方电杆( │ │ │ │ │电杆、电线指乡镇 ┃
┃ │含9m以下│ 根 │ 40-50 │ 35-45 │ 30-40 │ ┃
┃ │圆电杆) │ │ │ │ │以下集体、个人投 ┃
┠───┼────┼───┼─────┼─────┼─────┤ ┃
┃ │室外照明│ 米 │ 1 │ 1 │ 1 │资的 ┃
┃电 线│电线 │ │ │ │ │ ┃
┃ │动力电线│ 米 │ 2 │ 2 │ 2 │ ┃
┠───┼────┼───┼─────┼─────┼─────┼─────────┨
┃水管 室外饮水管 米 │ 2 │ 2 │ 2 │不含市政管网 ┃
┠───┼────┼───┼─────┼─────┼─────┼─────────┨
┃钢架大│钢架薄膜│ 亩 │ 3000-3500│ 2500-3000│2000-2500 │ ┃
┃ 棚 │ │ │ │ │ │ ┃
┗━━━┷━━━━┷━━━┷━━━━━┷━━━━━┷━━━━━┷━━━━━━━━━┛

说明:1.正常使用的沼气池按粪池补偿标准,每立方米增加10元补偿;
2.经补偿后的原构筑物由被征地单位、个人自行处置。
附表四:
林 木 补 偿 标 准
┏━━━┯━━━━━┯━━━┯━━━━━━━━━━━━━━┯━━━━━━━━━┓
┃ │ │ │ 单 价 │ ┃
┃名 称│ 结 构 │ 单位 ├────┬────┬────┤ ┃
┃ │ │ │一类标准│二类标准│三类标准│ 备 注 ┃
┠───┼─────┼───┼────┼────┼────┼─────────┨
┃ │移栽嫁接苗│ │ │ │ │不分树种,直径以 ┃
┃ │未移栽苗地│ 株 │ 0.8-1 │ 0.7-0.9│0.6-0.8 │主干离地1m处置 ┃
┃ │Φ2-4cm(含│平方米│ 1.5-2 │ 1.2-1.7│1-1.5 │算Φ16cm以上,每 ┃
┃ 果树 │2cm) │ 株 │ 18-20 │ 17-19 │16-18 │增加2cm,增加补 ┃
┃ │Φ4-7cm(下│ 株 │ 20-30 │ 19-25 │18-20 │偿20元,果园按 ┃
┃ │ 同) │ 株 │ 30-50 │ 25-45 │20-40 │上年产值的2倍计 ┃
┃ │Φ7-10cm │ 株 │ 50-80 │ 45-75 │40-70 │算补偿费。 ┃
┃ │Φ10-13cm │ 株 │ 80-110 │ 75-105 │70-100 │ ┃
┃ │Φ13-16cm │ │ │ │ │ ┃
┠───┼─────┼───┼────┼────┼────┼─────────┨
┃ 香蕉 │新栽未结果│ 株 │ 2-3 │ 1.5-2.5│ 1.0-2.0│16株以上的,可 ┃
┃ │ 5-10 │ 窝 │ 25-40 │ 20-35 │ 15-30 │酌情合并为相应规 ┃
┃(巴蕉)│ 10-15 │ 窝 │ 35-50 │ 30-45 │ 25-40 │格计算 ┃
┠───┼─────┼───┼────┼────┼────┼─────────┨
┃ 未移栽扦插苗 立方米│ 2-3 │1.5-2.5 │1.0-2.0 │直径在4cm 以上的, ┃
┃ │新移栽苗 │ 株 │ 1.5-2.0│1.0-1.5 │1.8-1.2 │每增加1cm,增加补 ┃
┃葡 萄│Φ1-2cm │ 株 │ 5-6 │4.5-5.5 │ 4-5 │偿10元 ┃
┃ │Φ2-3cm │ 株 │ 6-10 │5.5-9.5 │ 5-9 │ ┃
┃ │Φ3-4cm │ 株 │10-20 │9.5-19 │ 9-18 │ ┃
┠───┼─────┼───┼────┼────┼────┼─────────┨
┃ │Φ2cm以下 │ 株 │ 1.5-2.0│1.2-1.7 │ 1-1.5 │10cm以上每增加 ┃
┃桑 树│Φ2-5cm │ 株 │ 2-5 │1.7-4.5 │ 3-4 │1cm增加5元 ┃
┃ │Φ5-8cm │ 株 │ 5-10 │4.5-9.5 │ 4-9 │ ┃
┃ │Φ8-10cm │ 株 │ 10-20 │9.5-19 │ 9-18 │ ┃
┠───┼─────┼───┼────┼────┼────┼─────────┨
┃ │ 成片树苗 │平方米│ 4-5 │3.5-4.5 │ 3-4 │以主干离地面1.2米 ┃
┃ │Φ3cm以下 │ 株 │1.5-2 │1.3-1.8 │ 1-1.6 │处为准20cm以上每 ┃
┃杂 树│Φ3-5cm │ 株 │ 2-5 │1.8-4.5 │1.6-4 │增加1cm,增加5元,属┃
┃ │Φ5-10cm │ 株 │ 5-9 │4.5-7.5 │ 4-7 │名贵树种可提高一个┃
┃ │Φ10-15cm │ 株 │ 9-18 │7.5-15 │ 7-13 │规格计算补偿 ┃
┃ │Φ15-20cm │ 株 │18-30 │15-26 │13-23 │ ┃
┠───┼─────┼───┼────┼────┼────┼─────────┨
┃ │Φ5cm以下 │ 株 │ 7-12 │6.5-11 │ 6-10 │包括核桃板粟棕树油┃
┃干果树│Φ5-10cm │ 株 │12-20 │11-19 │10-18 │橄榄皂角等, 16cm以┃
┃ │Φ10-15cm │ 株 │20-30 │19-29 │18-28 │上每增加1cm增加10 ┃

┠───┼─────┼───┼────┼────┼────┼─────────┨
┃ │小笼(20│ │ │ │ │10根以上,40 根以上┃
┃慈 竹│根以下) │ 笼 │ 20-40 │ 15-35 │ 10-30 │的, 可酌情合并为相┃
┃杂竹等│大笼(21│ 笼 │ 30-50 │ 25-45 │ 20-40 │应规定计算 ┃
┃ │-40根)│ │ │ │ │ ┃
┠───┼─────┼───┼────┼────┼────┼─────────┨
┃ │Φ5CM以下 根 │ 7-9 │ 6-8 │ 5-7 │以离地1.2米处的直 ┃
┃楠 竹│Φ5-10│ 根 │ 9-15 │ 8-14 │ 7-13 │径为准 ┃
┃ │Φ10以上│ 根 │ 15-25 │ 14-24 │13-23 │ ┃
┠───┼─────┼───┼────┼────┼────┼─────────┨
┃ │小窝(20-30│ │ │ │ │20根以下, 50 根以 ┃
┃凤尾竹│根) │ 窝 │ 8-13 │ 7-12 │ 6-11 │可酌情合并为相应规┃
┃ │大窝(30-50│ 窝 │ 10-20 │ 9-19 │ 8-18 │格计算 ┃
┃ │根) │ │ │ │ │ ┃
┠───┼─────┼───┼────┼────┼────┼─────────┨
┃万年青│按窝计算 │ 窝 │ 0.5 │ 0.4 │ 0.3 │ ┃
┠───┼─────┼───┼────┼────┼────┼─────────┨
┃ │苗 甫 │平方米│ 5-6 │ 4-5 │ 3-4 │盆栽花一律不予补偿┃
┃花 木│木本花 │ 株 │ 3 │ 2 │ 1.5 │ ┃
┃ │(含草本花)│ │ │ │ │ ┃
┗━━━┷━━━━━┷━━━┷━━━━┷━━━━┷━━━━┷━━━━━━━━━┛
说明:经补偿后的林木由补征地单位、个人自行处置。



1995年9月6日

云南省经纪人条例(修正)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经纪人条例(修正)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1995年5月31日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5月31日公布 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据1997年12月3日发布的《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订15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进行修正)


第一条 为规范经纪活动,保护经纪人和经纪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经纪人,是指为交易各方提供中介服务而获取佣金的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经纪事务所、个体经纪户和兼营经纪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
本条例所称经纪活动,是指经纪人在经济、科技、文化、体育、信息等领域为国家允许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行为。
第三条 从事经纪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经纪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经纪人及其经纪活动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经纪人进行管理。
第五条 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经纪资格证的人员,可以在第二条规定的经纪人中从事专职或者兼职经纪活动。
从事兼职经纪活动的人员,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国家规定不允许兼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不得从事兼职经纪活动。
第六条 经纪人应当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并办理税务登记后,方可从事经纪活动。
经纪人的注册登记条件为:
(一)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规定的条件;
2、取得经纪资格证的专职人员在5人以上。
(二)经纪事务所: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云南省私营企业条例》规定的条件;
2、取得经纪资格证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上。
(三)个体经纪户:
1、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云南省个体工商户条例》规定的条件;
2、取得经纪资格证的人员在1人以上。
(四)兼营经纪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
1、已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兼营的经纪业务符合本单位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特点;
3、取得经纪资格证的专职人员在2人以上。
第七条 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接受委托人的经纪业务委托;
(二)要求委托人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资料;
(三)按约定或者规定获得佣金和其他费用;
(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八条 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法从事经纪活动;
(二)如实介绍交易对象情况,按约定保守商业秘密;
(三)依法纳税和缴纳有关费用;
(四)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经纪人在从事经纪活动时,除即时清结者外,应当与委托人订立书面经纪合同。
经纪合同应当载明以下主要内容:
(一)委托人与经纪人的名称(姓名)、住址;
(二)委托事项;
(三)委托范围、要求;
(四)价格幅度;
(五)完成期限;
(六)佣金及其支付方式、时间、地点;
(七)违约责任;
(八)纠纷解决方式;
(九)其他约定事项;
(十)签约人及签约日期。
第十条 经纪人收取的佣金,由经纪人和委托人按约定执行;没有约定的,按成交总额的0·5%至5%收取。
第十一条 经纪人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法律、法规及规章禁止进入市场自由交易的商品和伪劣商品的经纪活动;
(二)采取欺诈、胁迫、贿赂等手段促成交易的经纪活动;
(三)捏造商品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牟取佣金或者在佣金和约定费用之外索取其他费用;
(四)与委托人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五)超越核准的经营范围或者超越委托人经营范围的活动;
(六)与委托人就委托事项进行直接交易;
(七)为无签约、履约能力的人进行中介;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伪造、涂改、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经纪资格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1000元以下罚款,收缴经纪资格证。
第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擅自进行经纪活动的,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一)至(四)项规定之一的,没收违法所得,视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处20万元以下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第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使委托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 委托人在交易成交后,拒不给付佣金的,按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未约定的,除支付佣金外,还应当支付佣金总额10%的违约金。
经纪人收取佣金必须开具发票,并如实入帐。
第十七条 经纪人与委托人发生争议,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或者不愿通过协商解决的,可以按照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没有仲裁约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八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经纪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期货和金融等特殊行业的经纪活动,依照国家有关专项规定管理。
农村零星、小额的有偿中介服务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的问题由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1995年5月31日